楚天金報訊 因患重病,87歲的中科院院士盧永根自覺時日無多,與夫人商量決定捐出所有積蓄。學校用盧永根夫婦捐出的8809446元設立了教育基金,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。盧永根家里的擺設,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。去過他家的人,都會產生一種印象:家徒四壁。盧永根沒有將財產留給唯一的女兒。他說,孩子已經自立了,他的個人財產最后應為社會作貢獻!坝脽o言的行動詮釋了人生的意義”。(10月16日新華網)
盧永根祖籍廣東花都,1930年生于香港的他,新中國成立前受派遣回到廣州。他說:“為什么要放棄安逸生活回內地?主要是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。我要為祖國復興效力!
盧永根一生持定信念,毫不倦怠,孜孜追求,不僅為水稻育種作出了突出貢獻,且為后學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。
他淡泊名利,簡簡單單生活。家里的擺設,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:破舊的木沙發、老式電視;鐵架子床銹跡斑斑,掛帳子用的竹竿,一頭綁著繩子,一頭用釘子固定在墻上;幾張還在使用的椅子,用鐵絲綁了又綁。
盧永根沒有將財產留給唯一的女兒,將財富悉數捐資助學,不僅可造福后代,亦可增加人生幸福感。對于自立的女兒來說,則是筆無形的財富。
子女后代,其實只要有了矢志不渝的追求,事業自會豐收,生命的價值才會彰顯;所謂“耕讀傳家遠”,一分耕耘一分收獲。
留給后人的最好財富無疑是精神上的傳承,而非家財萬貫!皞骷液憔眠h”的正是人的精氣神,品格氣度,胸襟格局。
劉效仁(職員)